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学院 >文化课堂

062023-0521:28— 分享 —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举办《从<白狼王歌>到<民族团结誓词碑>——云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讲座

来源:云南社院 浏览次数:1870

本站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级巡视员陈友康教授为2023年全省党外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作了题为《从<白狼王歌>到<民族团结誓词碑>——云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的中华文化讲座。该讲座为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23年第1期,总第51期。

改.jpg

陈友康通过对东汉《白狼王歌》、唐朝《南诏德化碑》、元朝《元世祖平云南碑》和1950年底刻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介绍,回顾了自古以来云南各族人民不断主动接受、传承和传播汉文化,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史。历史上,虽然各民族之间也有纷争,地方政权和中央朝廷也有冲突,但心向中华、维护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各民族共同守卫、建设祖国边疆,共享泱泱大国荣光。《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原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陈友康说,大一统和国家治理的一体化,推动边疆民族“从风向化”,强化了认同,养成了美俗,提振了民气,进而转化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而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是民族同胞“向化”的重要原因,要通过支持民族同胞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结成物质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文化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修文德以来之”是中国处理周边民族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高尚高明的治理理念。中文是古代中国的国家通用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同文”是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举措。同时,各民族也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贡献于中华文化。古代云南各民族受到中华文化感召,“慕义向化”“慕义内属”,经过长期的发展强化,最终形成基于文化价值认同的多民族共同体,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他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实现了民族平等,云南各民族进一步融入祖国大家庭,团结奋斗,经济社会空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之美,共同性不断增强,差异性不断缩小,与全国人民凝结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云南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他希望大家深入挖掘云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经验,为不断加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借鉴。(文:刘洋;审核: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