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政协报 浏览次数:132
“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部署,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出明确要求。
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形式,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执政党与参政党、中央与地方等多层面关系。凡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可以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将民主参与、理性协商与民主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社会主义民主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要构建多种协商渠道共同推进、协同配合的大格局,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和实效。广泛发展,强调协商应覆盖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拓宽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多层发展,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决策到微观事务处理,不同层级都应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制度化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规范协商的过程和结果运用,使协商民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继续加强政党协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重点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开展好相应形式的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党协商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党协商质量,提升议政建言实效。
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创新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细化协商互动、强化协商结果运用,通过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制度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人大协商的质效。深入推进立法协商,鼓励基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健全监督公开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具体实践,推动人大协商更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扎实推进政府协商。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建立健全政府协商保障机制,完善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规范听证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重大决策注重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联系机制,进一步提升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增加协商密度、优化协商流程、提高协商成效,统筹计划性协商,规范经常性协商,灵活即时性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优化协商议政格局;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聚焦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注重协商形式和内容相匹配、协商程序和效率相统一、协商民主与集中相平衡,积极推进“数字政协”建设,拓宽协商参与面,提升履职便利度;注重协商文化建设,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
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加强党对人民团体协商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团体自身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不断提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协商制度,制定出贯穿整个协商过程、涵盖协商各个环节的整套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为群众利益诉求有序、畅通表达建立制度化平台,充分释放人民团体协商的动能。
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协商成果评价和转化运用、双向发力等制度机制,使委员“下得去”、基层“接得住”,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商议事平台,通过街坊协商、田间地头协商、网格协商等不同方式,把协商活动开展得更实更接地气。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选择一些社会组织协商具有较强优势的特定领域和空间范围,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协商实践,引导有序参与政策倡导和民主协商;完善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框架,明确协商的性质、协商的主体、协商的对象、协商的平台、协商的议题等,健全与相关社会组织联系的工作机制,拓宽沟通渠道,为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提供更多可能。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学深悟透、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加强和完善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把协商民主坚持好、发展好、运用好,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马弋涵 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
上一篇:杨松禄: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的时代价值 2024-11-12
下一篇:李静:云南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重点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