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院声音 >理论宣传

232021-1118:36— 分享 —
尹未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 积极稳妥做好“调整”这篇大文章

来源:云报客户端 浏览次数:5185

今天的“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一起来学习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副教授 尹未仙的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 积极稳妥做好“调整”这篇大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起来打卡学习!

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是一次

指方向、定政策、开新局的重要会议

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各族群众齐聚民族团结誓词碑

这明确提出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

既积极主动又慎重稳进地

做好“调整过时的”这项重要任务

各级统战、民宗部门

对“调整过时的”责无旁贷

应带头并推动

民族工作“四个调整”见行见效

一、与时俱进,提升民族工作思想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创新论断,并反复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但是受思维惯性、传统工作套路等的影响,“思想转不过弯来”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

@XFEFPEOX~{BUI2LVC`FIIB.png

大理郑家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125户群众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在把握民族工作原则方面

存在“重差异性、轻共同性”的问题,讲起各民族的差异性、特殊性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讲到共同性、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含糊其辞甚至无话可说;


●在统筹民族地区发展方面

存在“重‘管肚子’、轻‘管脑子’”的问题,讲争取特殊照顾政策多,讲服务和融入大局少,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思路多,抓各民族群众思想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法少;


●在民族理论研究方面

对少数民族特殊性研究得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得少。

以上问题表明

应加快破除认识误区、清除思想障碍

着力解决

思想认识“跟不上”的问题

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各级统战、民宗部门应多措并举,推动统战、民宗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给独龙江乡群众、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等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以文艺表演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二是查找并清除思想障碍

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变成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理念的过程,引导统战、民宗干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评判标准,逐一查找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堵点”,深入剖析产生思想认识问题的根源,对准“病灶”精准发力,清除各种思想障碍。

临沧市临翔区督战小组召开会议探讨贫困户增收难题

三是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强调,要“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这标志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应推动民族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揭示和展现其所蕴含的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比如,在高质量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应聚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示范这个关键目标,着力转变观念、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在传承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方面,应聚焦“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精神内核,着力发掘一心一德、团结到底,不惧生命危险、矢志不渝跟党走,建设平等自由幸福大家庭的思想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勐龙街村用色彩鲜艳、民族特色浓郁的墙体画,展现当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二、顺应变化,构建民族工作新模式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各民族群众流动性大大增强,民族工作正从农村向城镇覆盖,从西部地区向东中部地区延伸,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向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拓展,呈现出场域扩大、内容丰富、重心转移、要求更高的新变化。

以往以聚居地为主的民族工作模式

已不适应发展变化

民族工作职能和体制机制

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是重建全域民族工作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加快重建农村与城市并重、西部与东中部联动、“管肚子”与“管脑子”同抓、推进工作与防范化解风险并举的全域民族工作模式。

娜四.jpg

西双版纳曼班三队为村民开办夜校

二是优化民族工作职能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强城市民族工作、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等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民族工作职责,充实和整合基层统战、民宗工作力量。

IMG_20200913_090800.jpg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焕街道锦华社区,“清单服务”促民族团结进步。

三是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

健全各级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制度体系,完善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慎重稳进,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

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但随着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过去为弥补地区间民族间差距而采取的差别化政策

有的过于强调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引发社会争议;

有的考虑民族因素多、考虑区域因素少,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出现“莲花出水有高低”的问题;

有的逐步偏离原有意图,固化了民族差异。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是精心做好“废、改、立”工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准绳,全面清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出台的民族工作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该废的废、该改的改、该立的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策和法治保障。

孟连县挖掘“宾弄赛嗨”民间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以情为基石,政府引导和助推,制订了引导助推“宾弄赛嗨”团结互助机制方案。

二是推进共同体意识入法工作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立法目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在新制定出台的党内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中,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以法规的刚性约束,引导和推动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四、改革创新,探索民族工作方式方法

从平时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不恰当地突出“民族特色”引发舆情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干部大汉族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则受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共同体意识弱、本民族意识强。

这些情况表明

“不懂民族政策”

“不会做民族工作”

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健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士的坚强战斗堡垒。

扶贫攻坚结硕果 兴边富民谱新篇20111103A049-扶持较小民族发展-杨峥摄.jpg

二是全面准确把握和运用政策

党的近百年统一战线发展历程昭示我们,政策对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会实现大发展;政策偏了,民族工作就要出大问题。统战、民宗干部应牢记“政策为要”的道理,下功夫学习好政策、落实好政策、完善好政策。

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乡村建设培训班80余名学员到轿子山开展生物多样性现场教学。

三是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民族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抓住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这个龙头,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局的重要作用。要搞好联谊交友,广交深交一批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说得上话、帮得了忙的诤友挚友。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避免出现“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bd52625efe192c2357252cda3213997b_code_ynrb5ffb811f-7652-430a-b483-b6f125eff412.jpg

西双版纳州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开班

四是完善民族工作制度体系

邓小平说过,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统战、民宗部门应结合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同时,要依靠制度破解难题、开创新局,提高我省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总之,积极稳妥做好“四个调整”工作——

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握既积极作为又慎重稳进的原则,解决好“等不得”和“急不得”问题。

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到自觉调整和推动调整、及时调整和长期调整、单项调整和整体调整、区域调整和全域调整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争取实现调整效益的最大化。

要重视民族领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深入排查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精准研判,制定应对处置预案,加强科学引导和管控,为“四个调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