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统战新闻

262022-0721:05— 分享 —
逐“绿”前行 “碳”出新路——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建言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来源:团结报 浏览次数:1301

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一周岁“生日”。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1.94亿吨。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事实上,不仅仅是全国碳市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一系列艰苦努力的实际行动都取得了成效——新能源项目落地开工,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减碳场景随处可见,低碳、绿色生活触手可及……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近年来,围绕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统筹好能源结构中的增量和存量

“我国近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我国‘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能源结构亟须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主委钱锋认为,能源革命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牛鼻子”。钱锋建议,要加大清洁煤电技术推广力度,有序关停低效能自备煤电,保留的煤电机组实施“三改联动”,积极推动公用亚临界煤电机组等容量替代,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为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在建言中十分注重统筹做好增量、存量两篇文章,一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手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不仅是我国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兜底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李和平说。针对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利用,李和平建议,“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动力用煤方面,通过动力煤洗选工艺、装备、产品脱水、煤泥水处理、煤泥无量化等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我国动力煤洗选技术水平,提升动力煤质量,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碳减排。”他举例说,若动力煤灰分降低10%,我国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亿吨以上。

“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时代能源体系,应当推动非化石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农工党中央建议加快推动非化石清洁能源发展,优先发展有利于能源体系独立性和安全性的非化石清洁能源,统筹和加快推进建设、调控、外输、储能、消纳等工作。一方面,在建设的空间布局上,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设西北大规模风光电基地,重点推动中东部风光电分布式就近开发,以及海上风电集群;另一方面,全面提升配电系统调控能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非化石清洁能源电力智能调控,建设更加自洽、智能、互动的“源网荷储充”新型配电系统;另外,加快建设非化石清洁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引导产业链短、能耗高、电力消费为主的制造业消纳清洁能源。

致公党中央常委麻建国认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氢”装上阵不可或缺。麻建国认为,氢能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能源,应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场景应用,合理布局氢能产业。“布局不宜步子过大,建议先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逐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麻建国说,“同时,加强金融服务保障,拓展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等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科技支撑

“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能源端,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提高产业投入产出率,减少浪费。”民建中央常委郭跃进说。

近年来,我国将能耗强度、总量控制指标列入考核范围,近10年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能耗强度持续降低,进步有目共睹。但同时,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郭跃进表示,绿色低碳发展的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极强,应高度重视系统协调、全过程考虑,算好总体账,把握好政策平衡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在《关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提案》中建议,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全方位推进绿色工艺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搭建多层级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绿色协同创新体系,搭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协同低碳发展。

“要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创新,将能源供给和利用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加快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在钱锋看来,走数字化转型之路,可以推动能源供给和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流程制造业领域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充分表征能源及碳排放分布信息,提升城市智慧能源一体化管控水平。钱锋表示:“通过构建城市多介质能源供给数字孪生系统,揭示城市多介质能源转换过程机理,构建其数字平行展示,基于多介质能源及碳排放的全时空分布信息,刻画能源供给和碳流动轨迹,通过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多介质能源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

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张震宇认识到数字化在传统交通领域的重要意义,他建议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他提到,我国公路上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将近50%,这就意味着燃料的浪费。而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将有助于降低空驶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民建中央建议,加强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安全可控的绿色科技创新路线图,推动绿色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多种创新主体,激发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力量。与此同时,还建议要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市场推广机制等。

致公党中央围绕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建议,构建适应于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体制,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夯实机制基础。具体来讲,有理顺市场环境下的电价形成机制,对新能源绿色价值的部分给予正确定价;完善电力市场功能,尽快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特征的超短期日内电力交易市场;完善绿电采购制度,与碳交易市场相衔接,鼓励用电企业通过使用绿电降低碳耗,逐步建立居民绿电采购和碳积分制度等建议。

以教育和制度推动低碳治理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个目标,教育必须先行。”民盟中央常委刘晓庄提出,应坚持从小抓起,加强基础教育,立足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教育。完善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积极开展低碳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此外,还应聚焦能力提升,加强干部教育,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全民教育。”刘晓庄说。

民盟中央常委董恒宇认为,要做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是关键。应积极开展“高质量发展”哲学理论研究,弄清“质”的内在机理与规律;加强质量经济学科建设,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宏观质量经济学”研究;健全完善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内容经济学理论和学科建设,尽快补齐短板。

“中国未来40年要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达百万亿元级别,要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建设全国性的碳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作用”,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建议,大力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促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碳市场制度,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国内碳市场规则。”在农工党中央常委吕忠梅看来,我国已经建成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她同时也指出,我国现在的碳排放交易量还不大。究其原因,吕忠梅认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国内碳市场还没有与国际碳市场链接,且该规则尚处于试行阶段,内容不完备、位阶不高。

“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思考碳市场机制建设问题。”吕忠梅表示,应系统总结开展清洁发展项目的经验教训,按照《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在国际上推动方法学的发展和统一,有效促进国际碳市场上的减排成果按照相同的标准和方法学核算,为建立全球统一的碳市场奠定基础,发挥好中国的作用。同时,她还建议,高度关注中国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减排成果转出国,变为《巴黎协定》之下的减排成果转入国的可能性,及时出台规制受让国际减排成果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