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院声音 >理论宣传

032020-1116:20— 分享 —
李亚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考——结合苏联历史发展的进程

来源:云南社院 浏览次数:33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凡是党的政治建设搞得好的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得到很好的推动,反之,则会出现失误和挫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多有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在分析苏联历史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苏共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的弊端和问题,最终使一个代表工农联盟、代表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蜕变为一个拥有自己特殊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官僚集团,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接连错失改革的重要机遇后,使自身和国家土崩瓦解。

1917年11月(俄历为十月)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逐步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向多国的扩展,苏共党员人数也获得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与资本主义分庭抗礼。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凸显,苏共中央不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成就,但苏联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也越来越集中,先后执政的苏联领导人不断集中权力,强化对个人的崇拜,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缺乏建树,进而导致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经济建设、反腐败建设等等其他方面建设的重大问题。

由于苏共党的政治建设的思路没有厘清,所以在政治建设方面一直对斯大林模式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甚至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都没能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有所推进,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陷入僵化。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导致苏联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长期发展不平衡,为了维持苏联在国际上的超级大国形象以及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竞赛,特别是军备竞赛,苏联长期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思路发展经济,导致苏联人民经济社会生活水平长期滞后,消费品、轻工业制品长期供应不足,在社会中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在文化方面,苏共坚持非此即彼的方针,凡是迎合苏共领导人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推行严格的文化监督和文化审查制度,限制人民言论自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长期推行杀鸡取卵式的大开发,在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提供原料的同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在苏联解体后,环保机构对苏联进行环境评估时甚至得出了“生态灭绝”的结论,在苏联发展晚期,整个国家的军工污染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在国际关系方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以“老大哥”、“老子党”自居,指导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复制苏联模式,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推行霸权主义,输出革命,或直接出兵侵入他国,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的形象。

总而言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苏共的党的政治建设模式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上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因而在最后全面失败。

党的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其他方面建设有序开展的先导,是“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任何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我们要以苏为鉴,把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做好,在此基础上做好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作者:李亚强,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