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瑞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实际上表明了一种新文明观。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化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
文明观是基于文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能够指引文明共同体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蒙尘”。为了挽救文明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但在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强压中,中华文明面临着深刻的“古今中西”之争。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现代西方文明观至少有五种不同形态。第一种形态是西方中心的文明论。第二种形态是种族主义文明论。第三种形态以自由主义为基础,在冷战后形成“历史终结论”,在“9·11”事件之后形成“文明冲突论”。第四种形态是“多元文明论”。第五种形态是“轴心文明论”。这五种文明形态的前四种都内含着西方中心论,它们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借由理性主义,将人类生存于其间的“自然”变成可以征服利用的“世界”,并由此引发了现代西方文明观的改变。第五种文明形态则在哲学和文明视野上有所突破。“轴心时代”的核心在于“四大圣哲”(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的“精神突破(或超越)”,对应于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形态。“轴心文明”论放弃了西方中心的文明论,将中国归入“半开化”文明的传统,将古代中华文明界定为与古代西方文明平齐的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然而在相关论述中,现代文明依然是以西方为开端的世界性延伸,他没有充分关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蒙尘”,故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在20世纪仍维持强势。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昭示了一条规律,即任何失去载体的文明必将消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至少揭示了六个文明因失去载体而消亡的例子,如古巴比伦、波斯等。文明的载体首先是国家,其次是民族共同体。没有国家作为载体,文明就无处安放生长;没有民族共同体作为活力基础,文明则无法传承。因此,新中国的成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标志着中华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力的根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思想理论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国走进现代世界;另一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现代文明的生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工业化的发展成果,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的中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中华文明不仅有了坚实的载体,而且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和未来价值,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明观。这不仅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创新性发展和强大自信,也是对现代西方文明观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图景的中国式构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中重焕荣光。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