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0914
井冈山--南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汇报
刘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很荣幸代表社院“井冈山-南昌革命传统教育考察团”向大家汇报此次红色之旅的心得体会。这是组织对我本人的信任,也是组织对此次考察活动的肯定。
2010年7月26日,我们一行13人在彭立峰副院长和杨期端巡视员的率领下,先乘飞机到南昌,然后立即转乘江西长青国际旅行社的客车前往井冈山,当晚下榻于井冈山茨坪镇。次日,我们参观了位于茨坪的北山烈士陵园、碑林、雕塑园、茨坪旧居、博物馆,并乘专车参观了龙潭瀑布群、黄洋界哨口和大井朱毛旧居等革命历史遗迹。
7月28日早上,我们乘车开赴南昌,于中午到达,瞻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热情招待了我们。
在此次井冈山--南昌之行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做出的艰苦不懈努力。
下面,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回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惊心动魄和激荡人心的光辉岁月。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作出了关于“分共”的决定。随后不久,汪精卫等就和蒋介石一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据中共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革命者达31万人之多,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彻底失败。
二、南昌起义
在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危急关头,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以武装起义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坚定的回答。
(一)起义准备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经过充分酝酿,审时度势,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 1927年7月中旬,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在中共中央的领导职务被终止,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等五人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履行中央政治局职权。
192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在武汉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历史性决策,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4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准备组织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一部分力量,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返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再次北伐。 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以及一大批国民党左派人士于7月中、下旬纷纷来到九江,积极酝酿起义。
至此,我党掌握和影响的兵力主要有:
1、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倾向中共;
2、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为共产党员叶挺(兼任武汉卫戍司令);
3、第十一军第十师,其中第三十团为共产党掌握,师长蔡廷锴同情中共;
4、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长为共产党员周士第)和七十五团,这两个团以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该师政治部主任为共产党员李硕勋;
5、共产党员朱德指挥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5支部队共计二万余人。
这时,汪精卫加紧了在军队的“清共”活动,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共产党员叶剑英及时觉察了汪精卫等的阴谋,紧急和叶挺、贺龙、高语罕、廖乾五在九江甘棠湖中小船上进行了磋商,议定贺龙、叶挺迅速率部开赴南昌。
1927年7月25日至26日,贺龙、叶挺部队由九江先后乘火车南下,经过牛行车站抵达南昌,指挥部分别设在宏道中学和心远中学。 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后,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将江西大旅社包租下来,7月27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此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起义由原定28日改为30日举行。
江西大旅舍
7月28日,周恩来在第二十军军部会见贺龙,面告起义计划,并征求意见。贺龙坚定地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党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周恩来以前委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7月30日晨,张国焘从九江赶到南昌,前委立即召开扩大会议。由于张国焘仍对张发奎存有幻想,所以主张一定要得到张发奎同意后方能举行起义,遭到周恩来等人的坚决反对。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欲盖弥彰。你用人家的军队起来暴动,脱离他的部队,还想人家认同甚至支持,实在太过荒唐!
31日前委会议作出最后决定:8月1日凌晨四时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左起依次为刘伯承、叶挺、周恩来、贺龙、朱德。
(二)起义经过
7月30日下午,叶挺在心远中学内召开了第二十四师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了起义的决定,并进行了战斗部署。
7月31日下午,贺龙在宏道中学内召开第二十军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起义的决定。
1927年7月31日下午,贺龙、叶挺共同签署了由叶挺起草的作战命令。
南昌起义官兵群雕
7月31日晚,李立三、陈赓率部接管了江西省银行,并在市内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7月31日晚,朱德以请客为名,在大士院32号牵制了敌第三军第二十三、二十四团的团长和团副,有力配合了起义战斗。
由于第二十军中的一个副营长投敌告密,中共前委当即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举行。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部队,以“河山统一”为口令,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向驻守总指挥部、新营房、大营房、老营房、天主堂、牛行车站等的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战斗打响后,驻守总指挥部的敌警卫团事先得到告密,凭借有利地势,在鼓楼、街亭、围墙等制高点上以密集的火力阻击起义军。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等站在指挥部小楼门前的台阶上亲自指挥战斗,起义军官兵奋勇从正面冲上鼓楼,压制住敌人的火力,并调部队从后院翻墙冲入敌阵,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终于全歼敌军,并乘胜全歼附近的省政府警卫连和军乐连,攻占省政府。
第二十军教导团事先以换防拜访为名,侦察了大校场营房敌军的情况。起义战斗打响后,教导团一总队从西面正门冲入敌营,三总队解决敌军警戒后从东南方冲进敌营,二总队从北边越墙攻入敌营,四总队随即跟进收缴敌人武器。许多敌人来不及穿好衣服,便做了俘虏。叶挺部第七十一团事先全面侦察了驻扎在天主堂的敌军的营部、团部、枪械及警戒情况。战斗打响后,敌军措手不及,仓惶外逃,被火力击退后转回天主堂据险固守。
第七十一团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突击队,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再次发起正面进攻,经过激烈争夺,终于冲开敌军防守的大门。另一部分指战员翻越城墙从背后夹击,敌人纷纷投降。随后乘胜全歼附近匡庐中学敌军。七十一团另部负责攻打敌卫戍司令部,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对敌猛烈射击,全歼敌警卫队,并乘胜对南昌卫戍司令部敌警卫连展开凌厉攻势,敌军缴械投降。
驻守贡院的敌军因团长不在,失去指挥,受到叶挺部第七十二团进攻后慌忙夺路外逃,遭起义军火力阻击,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只好投降。
叶挺部第七十二团一部会同广东北江农军,事先察看新营房敌军的地形、人数和装备等情况,并秘密布置好兵力。战斗打响后,敌军从梦中惊醒,来不及组织抵抗即被缴械。
起义战斗打响后,第二十军第四团冲进敌巡防队营房,全歼敌军,控制了牛行车站,担负起警戒南浔铁路、封锁赣江水道的重要任务。经过浴血奋战,起义军击溃了南昌守敌,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占领了全城。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有:
党中央前敌委员会:
书记:周恩来
委员:周恩来 李立三 彭湃 恽代英 谭平山(后参加)
参谋小组 聂荣臻 王一飞 颜昌颐
中央代表 张国焘
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然推举张发奎为总指挥(当然张发奎不可能到任),由贺龙为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代主任恽代英)、副主任章伯钧。
下辖第九、十一、二十军共三个军。
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兼),党代表廖乾五。所辖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党代表方维夏;第二师师长秦光远,党代表陈恭;第三师师长周逸群,党代表徐特立。
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所辖第十师师长蔡廷锴;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兼),党代表颜昌颐;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
第九军军长韦杵(未到职),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第九军没有下属部队。
教育团参谋长陈奇涵,政治保卫处处长李立三。、
(三)起义之后的后续行动
1927年8月1日上午,八一起义胜利的消息传遍南昌全城。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名义,在省政府西华厅召开了中央委员和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了干部,通过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议宣言》、《执监委会对时局宣言》,阐明了起义的宗旨和纲领,指出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选举新的中央执行委员,指导全国革命运动更正确、更迅速发展。
1927年8月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公众体育场召开有各界群众五万余人参加的就职典礼和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起义的胜利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8月3日,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取道临川(抚州)、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占领出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然后重新举行北伐。在南下途中,起义军8月7日到达临川后进行了整顿,虽取得了会昌作战等重大胜利,经福建长汀、上杭进入广东,占领了潮州、汕头,但终因敌强我弱,遭受严重挫折。起义军失利后,部分起义领导人分别从汕头、甲子港、神泉等港口转移;起义部队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继续坚持斗争;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过赣南三整、湘南起义后,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四)、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是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时期。即由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转向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南昌起义,连同随后党发动和领导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开启了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时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二是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序幕。这次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指出中国工农红军是由南昌起义开始组建的,因此“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这就是“八一”建军节的由来。194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中央军委决定在军旗、军徽上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三是锻造了人民军队的杰出将帅。南昌起义诞生了人民军队,许多将士从起义的实践中获得了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以后漫长的革命征程中百炼成钢,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帅。在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1994年增补的36位军事家中,直接和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多达15位,其中,包括周恩来总理和朱德等7位开国元帅以及3位开国大将。另外还有8位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5位上将、7位中将,6位少将。这些从南昌起义走来的将帅,与其他应运而生的杰出英才一起共同支撑起人民共和国的大厦。
1、军事家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总理周恩来,时任前敌委员会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时任第九军副军长;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元帅,时任第二方面军参谋长。
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时任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第二十军军长。
中央军委副主席陈毅元帅,时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
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时任第十一军党代表。
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任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
新四军军长叶挺,时任第二方面军代前敌总指挥,1946年空难去世。
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时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教导队学员班长。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时任第二十军三师六团一营营长。
中央军委委员张云逸大将,时任第二十五师参谋长。
解放军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大将,时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十一连代连长。
红十五军军长、长江局军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蔡申熙烈士,时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谋长,1932年壮烈牺牲。
红六军军长段德昌烈士,时任第三师教导团政治指导员,1933年被夏曦杀害。
最后一位军事家是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元帅的林彪,时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七连连长。
2、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8人: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立三,担任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
1928年六大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烈士,时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年英勇就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林伯渠,时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主席。
建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铸,时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六连连长。
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李井泉,时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宣传员。
另外,建国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的蔡廷锴、章伯钧、侯镜如等人,也曾在起义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3、后来担任重要职务的其他起义人员:
萧克、杨至诚、赵尔陆、周士第、陈奇涵等5位开国上将。
革命老人吴玉章,时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四是培育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南昌起义不仅是革命史和建军史上的创举,而且铸造了“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听党指挥”。这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军队优秀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人民军队不朽的军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南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部队历经艰苦、浴血奋战而最终走上正确革命道路的根本保证;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起义部队指战员,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是南昌起义部队升华为人民军队的内在动力。“八一精神”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而不断丰富,成为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五)起义官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的巨大牺牲。
为新中国的建立捐躯的其他正师职以上将领,除彭湃外,还有12位:
前敌委员会委员恽代英烈士,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于1931年英勇就义。
第二十军党代表廖乾五烈士,后来返回湖南任军委书记,于1930年9月3日被秘密杀害。
第九军党代表朱克靖烈士,同时担任共产国际执委,1946年来被郝鹏举叛军杀害。
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徐名鸿烈士,后参加 “一?二八”凇沪抗战和福建事变,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英勇就义。
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党代表颜昌颐烈士,后任中央军委委员,1929年慷慨就义;
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党代表李硕勋烈士,原为该师政治部主任,甩开师长李汉魂,率领该师大部分人马参加起义。后任中央军委委员,1930年英勇就义;
第二十军一师师长贺锦斋烈士, 后来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委员,1928年在战斗中牺牲。
第二十军一师党代表方维夏烈士,后留守中央苏区,1936年英勇牺牲。
第二十军三师(南下时新建)师长周逸群烈士,后任红二军团前委书记和军团政委,1931年被夏曦杀害。
第二十军二师党代表陈恭烈士,曾任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副官长,湘东游击队司令员,1928年从容就义。
第二师师长秦光远,后来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统战工作,1940年因公殉职。
南昌卫戍司令彭干英烈士,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满州省委军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1935年在怀玉山阵亡。
另外,后任闽粤赣军区司令员的毛泽覃烈士,时任第二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任红4军参谋长的王尔琢烈士,时任七十四团参谋长。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同志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5位前委成员中,就有2人英勇就义(彭湃和恽代英),占40%;3个军共6名正军级干部中,就有3人为国捐躯,即军长叶挺,党代表廖乾五、朱克靖,占50%;副军级干部1人,徐名鸿,占33%;6个正规师和1个卫戍司令部共13名正师职干部中,就有8人牺牲或者就义,师长贺锦斋、秦光远、周逸群,党代表颜昌颐、李硕勋、方维夏、陈恭,以及卫戍司令彭干英,高达62%,尤其是贺龙的第二十军三个师中,除第三师党代表徐特立外,其余5人全部为了新中国而捐躯。
至于其余23000余名团和团以下官兵,没有明确数字,最后可统计姓名的只有1000余人,其中95%成了烈士。
(六)南昌起义中的统战工作。
作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师,我们注意到南昌起义是极为重视统战工作,并且成效是极为显著的。
1、卓有成效的兵运,是南昌起义成功的根本保证。起义前,我党在武汉国民政府所属军队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中,我党下的功夫最多,效果最好。大量的共产党、共青团员和革命积极分子进入了张发奎部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以及朱培德的第三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并积极争取了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和第十一军十师师长蔡廷锴加入革命的阵营。这样,第二十军全军、第十一军十师全师,以及原本由属于中共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全师和第四军二十五师大部,再加上第三军教导团的部队,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主力军。耐人寻味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兼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在察觉贺龙、叶挺部反常举动后,仍然率领全体高级军官前往庐山开会,南昌城中居然没有留下一名第五方面军师以上军官,客观上为南昌起义的顺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朱培德也避免了自己及手下重要将领阵亡或被俘的危险,毕竟第四军、十一军号称“铁军”,贺龙的第二十军也兵强马壮。
2、起义后,积极争取国民党左派人士和其他革命人士的支持,争取了盟友,迷惑了敌人。
起义军仍然沿用国民党左派称呼,推举了25名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其中,非中共人士11人,包括宋庆龄、张发奎等人,因此有一定的迷惑性,蒋、汪集团并未来得及采取联合扑灭。
贺龙、叶挺部队是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相当于其主力的三分之二,因此张发奎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在中共秘密党员、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的劝说下,张发奎竟然放弃了追击南昌起义军,而是亲自率领第四军等精锐部队南下广州,同粤军争夺地盘。此外,叶剑英还劝说张发奎保护了其他很多共产党人和部队。张发奎和中共渐行渐远,则是在广州起义之后。
南昌起义军南下受挫,成建制的部队仅剩朱德、陈毅率领的800余人。正当起义军处于极端困难境地时,意外地得到了朱德在滇军中的至交好友、第16军军长范石生的大力援助。到井冈山会师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达到了近万人。
3、起义失败后,很多失散人员后来成为中共的同路人。
这其中包括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包惠僧,谭平山、蔡廷锴同时也是民革创始人之一。第二十军教导团长侯镜如也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回到人民的队伍中。值得注意的是,谭平山、包惠僧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侯镜如也早在东征时就加入了中共。
三、秋收起义和工农红军上井冈山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毛泽东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边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 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全市现辖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为1308.58平方公里。
井冈山天街(位于茨坪镇)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面积有21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4%。经初步戡查,有风景点60多处,景物景观320多处。
说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能不提到袁文才和王佐。袁文才原名袁选三,1898年10月生于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早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参加当地的绿林武装“马刀队”,任参谋长。1926年秋,大革命时期,“马刀队”被编为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同年9月,受湖南农民运动的影响,在中共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率部举行宁冈暴动,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袁文才任常务军事委员,主管全县的军事工作;并建立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1926年11月,袁文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农民自卫军在茅坪坚持斗争。7月,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袁文才会同工佐等率领农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被关押在永新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同时,成立了永新县革命委员会和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自卫军副总指挥。后来敌人反扑占领了永新县城,袁文才见敌人势众,带领农民自卫队保护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王怀、刘珍、贺子珍等迅速撤回宁冈茅坪一带。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10月初,在此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革命发展的前途。勉励袁文才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起来开展斗争。并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袁文才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为革命掌握好枪杆子。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并慷慨地回赠1000元大洋给毛泽东用于工农革命军的给养。并表示接受改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佐则在袁文才的劝说下,也接受了改编,迎接毛泽东等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
1928年2月,袁文才领导的赣西农民自卫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从此,这支队伍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朱毛会师井冈山
1928年2月新城战斗胜利后,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形成。毛泽东派何长工到湘南、粤北去寻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1月12日,智取宜章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即,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在粉碎国民党军许克祥部反扑后,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永兴和资兴五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
3月下旬,国民党军7个师向湘南地区反扑。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同敌人决战,朱德当机立断,作出退出湘南、上井冈山的重要决策。
此前的3月上旬,当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进驻酃县中村时,得知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陈毅部上山:一路由他和何挺颖、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从江西宁冈的砻市出发,楔入湘南的桂东、汝城之间;另一路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第2团从井冈山大井出发,向资兴、郴州方向前进。毛泽东还派毛泽覃带着一个特务连赶到郴州,同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取得联系。
3月29日,朱德率领部队完成了转移的准备。在毛泽覃带领的特务连接应下,朱德、王尔琢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的沔渡。陈毅率领湘南特委机关、各县县委机关和部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主力于4月8日到达资兴县城,同从井冈山下来的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会合。毛泽东等率第1团在桂东、汝城牵制敌军,掩护湘南起义军转移,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县的龙溪洞,同萧克领导的宜章独立营会合。这是第一支同毛泽东亲自率领的部队会合的湘南起义军。同时,陈毅带着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一部以及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的第2团一起到达酃县的沔渡,和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汇合。接着,朱德、陈毅带领直属部队从沔渡经睦村到达井冈山下的宁冈砻市。
1928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返回砻市,立刻到龙江书院去见朱德。毛泽东同朱德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共产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辖3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师师长,共1万余人。不久取消师的建制,编为6个团。5月下旬,第30、第33团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在井冈山的部队为第28团(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组成)、第29团(由湘南宜章农民军组成)、第31团(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第32团(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共6000余人。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5军主力800多人,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井冈山同红4军会合。井冈山又多了一支革命劲旅。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
五、井冈山革命传统景观
井冈山有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观,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明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到井冈山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黄洋界、龙潭、主峰、桐木岭、湘洲、笔架山、仙口八大景区。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一体,革命胜迹壮丽河山交相辉映光照千秋,风景名胜区有60多个景点,320多处景观景物。
茨坪,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这是游览井冈山到的地方。现在,这里已建有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碑林、雕塑园等。
社院职工向烈士敬献花圈
井冈山碑林:建于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节起对外开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组成,因势而构,曲折回环,别具一番情趣。“井冈山碑林”为书法家舒同题写。碑文有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书,部分知名人士和书法家的墨迹。其思想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是茨坪景区一处新的游览点。
井冈山碑林江泽民题字(来碑林游览的游客都爱摸和、发两个字,生动地体现了大家对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的认同。)
袁文才塑像
王佐塑像
茨坪城区与五指峰五指峰(面额一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就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
大井: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革命历史参观点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井冈山有五井,指五个位于群山环绕、宛若井状的山间盆地村庄,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冲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兔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产且在这里开始了对地方武装王佐部队的教育改造工作。1928年2月,王佐率领地方武装参加工农革命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第二团第二营,从而壮大了革命队伍。大井的革命遗址已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
小井:位于茨坪北面六公里处,这里有中国红军的第一所医院--“红光”医院,现已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当年的“红光”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病床等,共三十二个房间,可容纳伤病员二百多人。1929年10月1日,井冈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全部壮烈牺牲。解放后,井冈人民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红军烈士墓。
从茨坪到各个纪念地及主要风景游览点,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战场闻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绝妙之处。它们离茨坪不远,有五哨公路通达。
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游的是黄洋界。黄洋界在茨坪西北17千米处,海拔1343米,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形势险要,当地群众称之为摩天岭。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白云翻腾,犹如汪洋大海。当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还依稀可见,红军营房保存完好。
黄洋界至今仍然十分险要
现在这里建有两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一座镌刻着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座碑文由朱德同志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瞄准敌人山下的指挥部,随着一声口令,只听“轰”的一声,炮弹不仅响了,而且正中敌人指挥部。刹时间,黄洋界上欢呼声、号角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吓坏了,竟误以为主力红军杀上山来,于是连滚带爬收兵下山。在这次漂亮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一发炮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洋界之战
那门著名的迫击炮
20多天后,毛泽东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回到井冈山,当他听了陈毅安营长的汇报后,得知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十分高兴,当夜便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位于茨坪西北7公里的翡翠谷(即龙潭风景区),以飞瀑碧潭、奇花异树著称,是井冈山最重要的风景区。在这个长约2公里的山谷中,有好几处雄伟的瀑布。
龙潭瀑布。传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在竹筏上休息。旁边有个照像摊专门提示游客:“从下往上照,左腿放在右腿上,照毛主席的感觉。”
六、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
朱毛会师后,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编为红4军第11师第32团,袁文才仍任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
井冈山民情、社情十分复杂,土籍居民和客籍居民积怨很深。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土籍、客籍的优秀分子加入了革命队伍,双方关系仍然十分紧张,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袁文才、王佐等人属于客籍人员,多在军中;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县委要职则多由土籍党员担任。双方矛盾纠纷不断。
而此时,中共六大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在《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中,提出“与土匪武装类似的团体联盟在武装起义以前可以利用,武装起义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首领,即令他们帮助武装起义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的政策。
毛泽东并不打算执行这条错误指示,因而没有公开传达,只是将袁文才调离三十二团,以避嫌疑。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以便围魏救赵,袁文才任红四军参谋长,随军出征。由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和王佐率领的红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敌军买通村民,从小河道避开黄洋界,摸到小井。红五军突围,王佐率三十二团与敌周旋。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丢失,直到1929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夺回,由三十二团防守。
袁文才在军中偶然看见这份文件,心中极为不安,擅自返回井冈山,因此受到了留党察看处分,被安排留守井冈山。袁文才此举引起土籍干部极大的猜疑。土籍干部中,宗派主义现象本来就十分严重,一直盲目敌视客籍干部,现在既然有中央指示,袁文才又犯有严重错误,自然心安理得地将袁文才、王佐划入必须立即除掉的敌人行列。袁、王平时也不善于避嫌、谋身,不注意与非客籍干部沟通,终于酿成悲剧。以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偕等土籍干部欺骗留守井冈山的红五军军长彭德怀,获准对袁、王采取抓捕行动。1930年2月24日凌晨,朱昌偕率赤卫队员偷袭袁文才、王佐宿舍,亲手射杀袁文才,王佐在逃跑途中溺水身亡。
湘赣边界特委领导此举使三十二团干部战士产生了严重的疑惧情绪,人心涣散,终于不可收拾。袁文才的部属谢角铭和王佐之兄王云隆等率领残部逃回井冈山,通电反共,井冈山根据地从此丧失。
全国解放后,袁文才被错杀的历史陈案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5月,毛泽东上井冈山时,对袁文才和王佐遗孀语重心长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七、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意义
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的历史
(一)壮大武装力量
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统辖3个师9个团计1万余人(后取消建制,红四军缩编为4个主力团,计6000余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规模最大、兵员最多、影响最深、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
(二)保存、培养和锻炼了红军事干部
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列主义的工农红军指战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得到了锻炼和磨砺,增强了革命信念,培养了革命意志,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对敌作战水平。历数井冈山斗争的参加者,有: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等5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占所有元帅的二分之一;栗裕、谭政、黄克诚等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占所有大将的三分之一;邓华、朱良才、李聚奎、杨至成、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赵尔陆、黄永胜、赖传珠等14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将;王辉球、王紫峰、毕占云、杨梅生、李寿轩、肖新槐、张令彬、张国华、欧阳毅、赵槠、姚?、周玉成、唐天际、曹里怀、韩伟、赖毅、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等2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将;王云霖、王耀南、龙开富、张平凯、赖春风、刘显宜、黄连秋、郑效峰、陈云中、曾敬凡、龙潜、彭龙飞等12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毛泽东、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陈正人、江华、刘型、李立、李克如、吴仲廉、杨立三、张际春、周里、贺敏学、贺子珍、高自立、黄达、曾志、彭儒、段子英、熊寿祺、谭政文、肖明等担任了中央地方重要领导职务。井冈山会师,保存了一大批红军政工干部和军事干部,造就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民族精英。
(三)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朱毛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推动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继续向纵深发展, 1929年2月25日),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继茶陵、遂川、宁冈、永新工农兵政府成立之后,井冈山会师促进了红色区域的推广,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应运而生,酃县、莲花工农兵政府宣告诞生。边界各县在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边界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边界党组织得以壮大。边界的地方武装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得以迅速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八、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3.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
4.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事实就是的精神。
5. 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非常突出的,在群众中作为佳话。(作者系学院文化交流处主任科员)
上一篇: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党总支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12-20
下一篇:关于开展党建征文活动的通知 2011-01-07